2024年巴黎奧運會已經落幕。比賽期間,我國體育健兒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愛國拼搏、團結奮斗,取得了我國1984年全面參加夏季奧運會以來境外參賽歷史最好成績,實現(xiàn)了運動成績和精神文明雙豐收。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31屆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時提出:“要在全社會廣泛宣傳我國體育健兒在奧運會賽場上展現(xiàn)的拼搏精神,使之化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
中國體育健兒在巴黎奧運會書寫了中華體育精神新篇章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廣大體育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以‘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為主要內容的中華體育精神來之不易,彌足珍貴,要繼承創(chuàng)新、發(fā)揚光大”。中國體育健兒在巴黎奧運會上續(xù)寫了中華體育精神新篇章,展現(xiàn)了以運動員為代表的中華兒女拼搏奮進的精神風貌和開放自信的中國形象。中國體育健兒生動體現(xiàn)了“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的愛國情懷,如潘展樂在獲得男子100米自由泳冠軍之后激動地說到:“我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背后是強大的中國隊!”“我的這塊金牌,獻給偉大的祖國!”;創(chuàng)造女子網球歷史的鄭欽文也在奪冠后自豪地說“這場勝利對我來說是無可比擬、獨一無二的,因為對我和我的家人來說,奧運會一直比大滿貫重要,國家榮譽永遠超過個人”中國體育健兒嚴格遵循了“科學求實、遵紀守法”的價值追求,如中國乒乓和跳水項目“包圓”巴黎奧運會所有金牌的背后是對科學訓練方法和賽風賽紀的嚴苛遵循。中國體育健兒努力發(fā)揚了“團結協(xié)作、頑強拼搏”的奮斗精神,如中國藝術體操隊的五位姑娘齊心協(xié)力、通力配合以《共生共舞》和《鳳鳴凌霄》兩套節(jié)目驚艷世界,創(chuàng)造了我國藝術體操集體項目首次奪冠的好成績。中國體育代表團在巴黎奧運會上拿到了40枚金牌,創(chuàng)造了境外參加奧運會的最佳成績,多個運動項目刷新了歷史戰(zhàn)績,標志著我國體育強國建設再次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也必將會帶動群眾體育、體育產業(yè)等各個領域的發(fā)展,對于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具有重大意義。
弘揚奧林匹克精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體育是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xiàn)。當今的奧林匹克運動已經超越競技體育的范疇,成為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世界和平發(fā)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載體和平臺。中國始終是奧林匹克精神的追隨者、踐行者、發(fā)揚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弘揚奧林匹克運動精神,團結應對國際社會共同挑戰(zhàn),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共同建設和諧合作的國際大家庭。我們應該踐行奧林匹克運動宗旨,持續(xù)推動人類進步事業(yè),堅守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此次巴黎奧運會,中國體育健兒以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和公平競爭的奧林匹克精神和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奧林匹克格言,在奧運舞臺留下令人感動的溫暖瞬間。如中國羽毛球選手何冰嬌在登臺領獎時,手持一枚西班牙奧委會的徽章,以此祝愿其在半決賽中因傷勢嚴重而無奈退賽的西班牙對手馬林能夠早日康復,這一行為受到國際奧委會、西班牙奧委會和體育界人士的贊賞;又如在乒乓球混合雙打的頒獎現(xiàn)場,中國選手孫穎莎引導中朝韓三國年輕運動員們共同合影留念,留下了超越國別的珍貴且溫馨的一幕。奧林匹克精神在這一刻一幕一瞬間得以具象化,奧林匹克運動成功搭建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一艘團結和諧的大船。
弘揚中華體育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凝心聚氣的精神力量
“體育精神是中國精神的一個縮影。”弘揚體育精神是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的必然要求,是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影響力、生命力的應有之義,更是在全面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強化共識、凝聚人心、鼓舞士氣的關鍵舉措。新時代新征程,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大力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用實際行動深化拓展中國精神的時代內涵,使之轉化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精神力量,讓體育為社會提供強大正能量。要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奧運賽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課堂,要把弘揚體育精神同堅定文化自信結合起來,巴黎奧運會充分展現(xiàn)了新時代中國青年自信陽光、勇毅向上的精神風貌,讓世界看到了一個自信自強、可愛可敬的中國,這是新時代中國精神的體現(xiàn),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作者:胡德平 上海體育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王濤 上海體育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