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翻開波瀾壯闊的改革畫卷,一筆一劃勾勒出的是“人民”兩個大字。從推進戶籍制度改革讓農業(yè)轉移人口落戶城鎮(zhèn),到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為困難群眾解決住房難題;從深化教育、醫(yī)藥衛(wèi)生體制改革,解決群眾“擇校難”“看病難”問題,到推動廁所革命、垃圾分類、清潔取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zhàn)……不管時代如何變遷、任務如何變化,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是黨領導和推進改革不變的初衷、不竭的動力。
以人民呼聲為改革定向。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不斷提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從“有沒有”向“好不好”轉變。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這對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準確把握人民群眾的新需求,從解決當前緊迫問題和未來長遠問題出發(fā),抓好高校畢業(yè)生等青年就業(yè),解決新市民、青年人、農民工住房問題,減輕老百姓醫(yī)療費用負擔,提供更加公平和優(yōu)質的教育,大力發(fā)展普惠型養(yǎng)老服務,穩(wěn)產保供守護“舌尖上的幸福”,等等,讓黨和政府干的事與老百姓盼的事精準對接,以實實在在的改革成效造福于民。
以人民意志為改革續(xù)航。人民群眾不僅是浩瀚的力量之海,也是浩瀚的智慧之海。改革是億萬人民群眾自己的事業(yè),改革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fā)展、每一個經驗成果的創(chuàng)造和積累,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智慧和實踐。離開人民的參與和支持,改革終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緊緊依靠人民,充分激發(fā)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全面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chuàng)精神,注重把從群眾中產生的好的想法和做法加以吸收和利用,善于把從群眾中總結、提煉出來的行之有效的想法和做法加以推廣,按照人民群眾的切身要求和實踐經驗完善改革舉措,集中民智、匯聚民心、激發(fā)民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對改革的認同感和自信心,凝聚起億萬人民投身改革的共同理想和巨大能量。
以人民感受檢驗改革成效。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經濟社會發(fā)展、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環(huán)境、給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因此,改革成效好不好,評價主體不是個別人、少數人,而是廣大人民群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就是檢驗改革成效的“金標準”“試金石”。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讓人民群眾成為評價改革的主體,把人民感受作為評價改革的標準,把改革舉措放到實踐中去檢驗,讓基層來評判,讓群眾來打分,看改革是否促進了經濟社會發(fā)展,是否促進了社會公平正義,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從老百姓的口碑中評定改革的成效,從老百姓的感受中衡量改革的成敗,使各項改革決策最大程度符合實際情況、符合客觀規(guī)律、符合人民意愿,用老百姓的“獲得感”提升改革的“含金量”,把改革真正改到老百姓的心坎上。(作者:任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