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奇跡”。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砥礪前行、不懈奮斗,取得了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和輝煌成就。實踐充分證明,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歷史和人民的選擇。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
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革命性,源于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為世界社會主義指明了正確前進方向。
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為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指明了方向,為我們觀察世界、分析問題、解決矛盾提供了科學認識工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人類思想史上,就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而言,沒有一種思想理論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的高度,也沒有一種學說能像馬克思主義那樣對世界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影響。”盡管我們所處的時代同馬克思所處的時代相比發(fā)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但從世界社會主義500年的大視野來看,我們依然處在馬克思主義所指明的歷史時代。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馬克思主義依然占據著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依然是具有重大國際影響的思想體系和話語體系。
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大地、在中國人民心中落地生根,成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的根本指導思想,靠的正是科學真理的力量。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徹底結束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開啟了新的歷史紀元;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中國的繁榮富強和發(fā)展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創(chuàng)、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極大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fā)展活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這些,都印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
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馬克思主義站在人民的立場探求人類自由解放的道路,強調依靠人民推動歷史前進、推進人類解放,為最終建立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會指明了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為人類求解放。”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問題、原則問題。堅持人民立場、代表人民利益、站在人民一邊,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立場。馬克思主義能夠在中國發(fā)揚光大、生機勃勃,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這一科學理論始終堅持人民立場,以追求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全人類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為己任。一百年來,在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牢固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政治立場;貫徹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堅持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的執(zhí)政理念;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人民謀幸福,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我們要時刻不忘這個初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堅守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在繼續(xù)推動發(fā)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高發(fā)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更高水平上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朝著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邁進,生動詮釋了馬克思主義人民性的鮮明品格。
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
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理論。真理性認識的基礎和動力是實踐,檢驗真理的標準歸根到底也是實踐。馬克思說過:“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滿足了中國實踐需要,在實踐中一次又一次經受住了檢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為了改變人民歷史命運而創(chuàng)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實踐中豐富和發(fā)展的,為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馬克思主義不僅用實踐的觀點來看待世界、解釋世界,而且強調用實踐來改變世界。實踐的觀點、生活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基本觀點,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qū)別于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正如馬克思所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特征,要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性實踐聯系起來,尤其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聯系起來。在馬克思主義指引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華民族實現了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實現了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充分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偉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局部沖突和動蕩頻發(fā)、全球性問題加劇的外部環(huán)境,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發(fā)生的一系列深刻變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chuàng)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出臺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舉措,推進一系列重大工作,解決了許多長期想解決而沒有解決的難題,辦成了許多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大事,推動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生歷史性變革,彰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tǒng)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時代課題,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新境界。
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理論
歷史和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實踐、科學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它并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二者是在互動中發(fā)展的。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統(tǒng)一起來,結合新的實踐不斷進行新的理論創(chuàng)造,是馬克思主義永葆生機活力的源泉。
立足時代之基。馬克思主義為適應時代需要而生,始終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共命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這一重大政治論斷,賦予黨的歷史使命、理論遵循、目標任務以新的時代內涵,為我們深刻把握當代中國發(fā)展的新階段新特征,科學制定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時代坐標和基本依據。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新變化,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實現新飛躍,黨和國家事業(yè)確立了新目標,中國和世界的關系開創(chuàng)出新局面,中國共產黨展現出新面貌。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立足時代之基、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體現時代性、把握規(guī)律性、富于創(chuàng)造性,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
回答時代之問。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永葆青春活力,關鍵就在于不斷解答時代發(fā)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zhàn)。一部馬克思主義發(fā)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后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fā)展而發(fā)展的歷史,是不斷吸收人類歷史上一切優(yōu)秀思想文化成果豐富自己的歷史。一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用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的歷史。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在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中回答時代之問,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不斷探索解答時代發(fā)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zhàn),廓清困擾和束縛實踐發(fā)展的思想迷霧,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斷開辟馬克思主義發(fā)展新境界。
引領時代之變。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格局和國際體系正在發(fā)生深刻調整,全球治理體系正在發(fā)生深刻變革,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fā)生近代以來最具革命性的變化,世界范圍出現影響人類歷史進程和趨勢的重大態(tài)勢。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我國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chuàng)新。我們具備過去難以想象的良好發(fā)展條件,但也面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困難和挑戰(zhàn),形勢環(huán)境變化之快、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zhàn)之多、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考驗之大前所未有。堅持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引領時代之變,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的辯證關系,立足大局、統(tǒng)籌全局、引領變局、開創(chuàng)新局,實現變中求進、變中突破、變中取勝,引領世界大變局朝著有利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利于世界和平與進步的方向發(fā)展。
(作者為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