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農村社會糾紛表現(xiàn)多樣、原因復雜、解決難度大,需采取一系列綜合措施化解糾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主要措施包括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建立健全農村基層民主制度、提高農村干部素質、充分發(fā)揮人民調解作用、建立矛盾糾紛定期排查制度等。
【關鍵詞】農村 糾紛 社會矛盾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在農村各項改革舉措不斷推進的背景下,農村的社會經(jīng)濟生活和農民的各種利益關系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和調整,由此引發(fā)出了一系列矛盾和糾紛。這些矛盾和糾紛類型多、復雜程度高、解決難度大。我國是一個農業(yè)大國,農村穩(wěn)則國家穩(wěn),農村和則天下和。因此,解決好農村社會糾紛,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前農村社會糾紛的主要表現(xiàn)
村干部不良作風引發(fā)的糾紛。有的農村干部作風不民主、決策不透明,在“兩公開”方面公開不及時、不具體,甚至在村務公開方面弄虛作假,使群眾不能及時了解村務、財務工作情況,侵犯了農民的知情權;有的村干部以權謀私、違法亂紀、貪污腐化;還有的村干部任人唯親、拉幫結派。這些都會引起群眾的反感對立情緒。
土地征用補償糾紛。在土地補償方面,關于補償標準、補償款發(fā)放,侵害農民利益的事件屢屢發(fā)生。還有,農村環(huán)境污染引發(fā)的糾紛也相應增多。近些年,村鎮(zhèn)企業(yè)有了較大程度發(fā)展,但村鎮(zhèn)企業(yè)一般規(guī)模小、工藝技術落后,加上一些相關部門監(jiān)管不力,企業(yè)的廢水、廢氣、廢料存在不同程度的隨意排放現(xiàn)象,污染了空氣、農田和水源,導致農村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引起了群眾的不滿,群眾與企業(yè)主之間因污染問題常常出現(xiàn)摩擦或糾紛。
家庭鄰里矛盾。家庭鄰里矛盾是比較傳統(tǒng)的農村矛盾糾紛,而且占有較大比例。家庭矛盾主要表現(xiàn)是子女不孝、婆媳不和、夫妻關系不融洽等。鄰里間的矛盾,主要是由于相鄰關系產生的通行、排水、宅基地邊界劃分等矛盾。近些年由于種種原因,家庭鄰里矛盾呈不斷上升的趨勢。
農村領導班子換屆選舉過程中產生的糾紛。三年一屆的村委會換屆選舉是農村民主、自治管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在選舉過程中,由于利益的驅使,常常會產生各種矛盾。如當選者與落選者的矛盾、賄選問題等。
黨支部與村委會的權力之爭。在有的農村地區(qū),兩委班子職責不清、工作無序、權力分配不均衡,造成村黨支部和村委會矛盾叢生,使村內事務處理的公正和效率都受到影響。有的地方兩委班子在選人用人上,以“圈”定人;在具體工作中,有些干部不溝通不商量,而是“各拿各的號,各吹各的調”,令村民無所適從;有些村黨支部大搞“家長制”“一言堂”,影響了村委會的工作積極性。
農村社會管理弱化、缺位是農村矛盾糾紛產生的主要原因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成為利益主體,增大了利益沖突的機會和可能性。由于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由原來的社員變成了土地承包者,從組織人變成了自由人,農民的集體身份轉換為個體身份,利益主體由以前的生產隊轉變?yōu)檗r民個人,利益主體的增多,大大增加了利益沖突的頻率。
農村社會管理弱化、缺位,是農村矛盾產生的另一重要根源。農村社會關系雖然相對城市簡單,但也是多種矛盾的集合體。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民不再被嚴格控制在土地上,農民的職業(yè)呈現(xiàn)出多樣化態(tài)勢,這在客觀上導致農村社會管理的弱化、缺失。這種管理缺位,使農村社會的矛盾糾紛在發(fā)生后不能及時得到處理、調解,最終導致矛盾糾紛激化。
少數(shù)基層干部素質不高、作風不正,導致干群關系緊張,引起矛盾和糾紛。有個別農村干部思想素質不高,或者作風不民主、決策不透明、以權壓人、作風粗暴;或者私心嚴重、貪污腐化;或者任人唯親、搞“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些不良作風侵害了農民的權益,導致農民群眾對村干部產生對立情緒,使干群關系變得緊張,從而糾紛不斷。
矛盾糾紛調處工作機制不完善。由于調解機制不健全,甚至是缺失,發(fā)生糾紛后,當事人不知道找誰調解。在農村,近些年一些地方探索建立了糾紛調解機構,如人民調解委員會,但由于制度不完善、經(jīng)費無保障、責任不明確,其功能遠遠沒有發(fā)揮出來。
村民紀律和法治觀念淡薄。改革開放以來,農民保護自己權益的意識和能力有所提高,但一些農民受小農意識影響,過于看重個人私利、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另外,一些村民的法治觀念較為淡薄,當發(fā)生利益沖突的時候,不是通過合情、合理、合法的途徑和手段維護自己的權益,而是往往導致糾紛激化。
傾聽人民呼聲,解決農村基層社會矛盾
暢通民意表達渠道,傾聽人民呼聲,切實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要建立各種形式的民意表達機制。如設立群眾意見箱、建立干部下訪制度、開通電臺公仆熱線、設立縣鄉(xiāng)兩級信訪接待日等。通過完善民意表達機制,把群眾的要求和呼聲直接反映上來,讓群眾冤有處訴、話有處說、理有處講。對于人民群眾的合理訴求要妥善解決,堅決維護其正當權益。同時,一些苗頭性、傾向性的矛盾糾紛,也可通過這種機制得到協(xié)調化解,消除在萌芽狀態(tài)。
建立健全農村基層民主制度,搞好村民自治。讓民主的陽光普照農村大地,完善農村各項民主制度建設,把民主自治規(guī)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用制度確保村民的知情權、選舉權、決策權、監(jiān)督權。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民主,真正實現(xiàn)“村里的干部村民選,村里的事情村民管”,做到還權于民。民主是矛盾的稀釋劑,農民當家做了主人,各項權利得到了保證,正當?shù)睦娌辉偈艿角趾?,產生矛盾的利益沖突焦點就會減少,矛盾糾紛存在的基礎就蕩然無存了。
提高干部素質,改進干部作風。干部素質不高、作風不端正,已經(jīng)成為一些農村矛盾產生、擴大、激化的重要因素。農村基層干部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黨的方針政策和法律知識,要切實改進工作作風,努力做一個辦事公平、作風民主、廉潔自律、為民謀利的基層好干部。這樣,干群關系就會融洽,由干群關系緊張導致的種種矛盾和糾紛就會大大減少。
充分發(fā)揮人民調解的作用。當前,解決農村糾紛的方式主要有三種:調解、信訪、訴訟。而調解同信訪、訴訟相比,具有快捷高效、程序簡單、成本低廉、富有人情味的特點。農村的矛盾糾紛大多是通過調解解決的。做好調解工作會減少上訪率和訴訟率。所以說,人民調解是預防基層矛盾激化的第一道防線,處理農村社會矛盾的主要途徑,黨和政府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有力助手。因此,要增加對調解工作的投入,做到“組織、工作、制度、報酬”四落實,加大對調解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調解人員的素質,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新的調解方法和手段。
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強化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預防是最高水平的調解,而增強群眾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是預防的最佳方法。要把法治教育宣傳工作作為一項經(jīng)常性、長期性工作常抓不懈,通過各種手段宣傳普及法律知識,真正做到人人都是普法對象,使法律知識深入千家萬戶,教育群眾自覺遵紀守法、依法辦事,通過合法途經(jīng)和程序反映問題,依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不是采取激進、違法的方法維護權益。
建立矛盾糾紛定期排查制度。鄉(xiāng)鎮(zhèn)干部要定期到所轄村莊進行調查摸底,對矛盾糾紛定期排查。矛盾和糾紛是任何社會都不可避免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我們不能回避糾紛,而應正視糾紛、采取積極措施化解糾紛。要建立健全、優(yōu)化完善包括糾紛化解機制在內的各種社會管理制度,使各種糾紛和矛盾在社會管理機制的良好運行中得到化解。黨和政府及各級領導也要把社會糾紛化解當作頭等大事來做,化解糾紛警鐘常鳴。唯有此,農村才能和諧,國家才能穩(wěn)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才能實現(xiàn)。
(作者為三峽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王政:《化解農村矛盾糾紛的對策探討》,《領導科學》,2006年第21期。
責編/賈娜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