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數(shù)公眾對德治與法治的相互依存關系有深入理解
法律與道德均屬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社會上層建筑,兩者既有區(qū)別又有聯(lián)系。道德的實施不是憑借國家的強制力,而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和傳統(tǒng)力量以及人們的自覺來維護;法律則通過國家強制力使人們遵守。有專家提出,社會主義法治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懲惡揚善,道德的本質是勸善,只有對違法犯罪以嚴厲打擊,才能不斷強化人們正確的價值判斷,提高人們揚善的自覺性。歷史經驗證明,離開法治的所謂德治或者離開德治的所謂法治,結果都必然會使整個社會失范,甚至變成人治或專治。調查發(fā)現(xiàn),在公眾對法律與道德辯證關系的認知上,79.32%的受訪者表示贊同“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的說法,78.75%的受訪者表示贊同“德治與法治互補互濟、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說法,78.61%的受訪者表示贊同“越是改革的深化期,越需要法律和道德同時發(fā)力”的說法,78.44%的受訪者表示贊同“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撐,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的說法(見圖3)。
加強德治建設,具有多重積極意義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對于推動公民道德建設,強化行政道德和行政倫理,加強廉政建設,促進社會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有專家表示,德治不僅關系到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成果,也涉及到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能否有一個無形的文化資本來為國家競爭力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支持。以德治國的重要意義,本身就在于它是制度創(chuàng)新和社會生活中普遍的道德實踐,而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新的道德體系,將會使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為之一新。那么,公眾對于德治的眾多影響有著怎樣的認同度?調查發(fā)現(xiàn),當被問及“當前國際國內形勢下,進一步加強德治將在哪些方面發(fā)揮積極作用?”時,61.74%的受訪者贊同能夠推進精神文明建設,58.65%的受訪者認為有益于激發(f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動力,57.30%的受訪者表示可促進黨風廉政建設,46.06%的受訪者認為能夠有效降低經濟社會運行成本,此外,也有不同比例的受訪公眾認為進一步加強德治將對“凝聚改革發(fā)展共識”(44.75%)、“健全完善市場經濟體系”(42.43%)、“保障社會和諧穩(wěn)定”(34.69%)、“推動形成全球治理合力”(19.08%)帶來積極影響(見圖4)。
當代治國實踐中的德治之道
我國的傳統(tǒng)德治思想中凝聚著祖先們治國理政、富國安邦的豐富智慧,當今我國的治國實踐需要植根于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治國思想之中,借鑒傳統(tǒng)德治思想的精髓。但同時,當今時代背景已與古代產生了霄壤之殊,只有因勢利導、與時俱進,才能探索出一條科學合理、富有中國特色的發(fā)展之路。參考已有研究結果,結合歷史經驗及我國的治國實踐,并參照公眾對建議措施重要性優(yōu)先級的評定,圍繞如何更有效地推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提出如下建議:
堅持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法治與德治就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xié)同發(fā)力,法治和德治兩手抓。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強化道德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要重視發(fā)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chuàng)造良好人文環(huán)境;要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法律法規(guī)要樹立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立法、執(zhí)法、司法都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道德要求,都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要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要加強相關立法工作,明確對失德行為的懲戒措施。要依法加強對群眾反映強烈的失德行為的整治。
“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實踐表明,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guī)范社會行為、調節(jié)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法律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支持,道德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約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離、不可偏廢。有專家指出,要以法治保障道德。法律不僅要懲劣行以示警戒,還要彰善舉以揚美德。比如,我國大多數(shù)省區(qū)市都制定了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的政策法規(guī),目的就是為了保障好人的合法權益、褒揚好人的道德行為,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
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和道德自覺,建立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要發(fā)揮作用,首先全社會要信仰法律;道德要得到遵守,必須提高全體人民道德素質。要加強法治宣傳教育,引導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使人們發(fā)自內心信仰和崇敬憲法法律;同時要加強道德建設,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提升全社會思想道德素質。有專家認為,在建立與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同時,還要努力建立與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這已經成為現(xiàn)實生活向我們提出的一個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是關系到我國能否保持社會的穩(wěn)定、能否更好地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至于能否更好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個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的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給道德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問題,特別是如何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怎樣對待公平和效率問題等。我們應當按照“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指導思想,動員各個方面的力量,真正建立起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guī)范相協(xié)調、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
強化官德修養(yǎng),突出領導干部在德治中的關鍵作用
領導干部在社會中的地位、職責和作用,決定了“官德”建設對以德治國進程的影響。有專家指出,以德治國,要發(fā)揮“關鍵少數(shù)”的作用。風成于上,俗化于下。領導干部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中應發(fā)揮關鍵作用,帶頭走正路、干正事、揚正氣,帶頭遵法學法守法用法,只有牢牢把握“法定職權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的基本要求,自覺做到用權為民不偏向、用權依法不出格、用權廉潔不出軌,才能確立法治權威,影響和帶動更多人培養(yǎng)踐行法治的高度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同時,領導干部在道德上要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時刻注意以德修身、以德立威、以德服眾,努力使自己德可為師、行可為范,充分彰顯共產黨人的人格魅力。也有專家認為,領導干部自身的道德水平不高,會使一些群眾產生失望情緒,從而降低對自身的道德要求,導致“官德毀而民德降”的不良后果,給國家、社會和人民帶來災難。樹“官德”,當務之急是要立德,也就是要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領導干部道德規(guī)范體系;其次要靠領導干部的自身努力,即強調官員內在的自律;再次,還要強化領導干部道德的監(jiān)督機制。
培育和弘揚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和個人品德
道德教化是教人求真、勸人向善、促人尚美的過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方式。德治中所謂“德”,在現(xiàn)代社會主要指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yè)道德和個人品德。社會公德,主要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遵紀守法等,是維護社會公共生活的正常進行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職業(yè)道德是指人們在職業(yè)生活中應遵循的基本道德,是職業(yè)品德、職業(yè)紀律、專業(yè)勝任能力及職業(yè)責任等的總稱,它通過公約、守則等對職業(yè)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規(guī)范;家庭美德,主要包括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個人品德是一定社會的道德原則和規(guī)范在個人思想和行為中的體現(xiàn),是一個人在其道德行為整體中表現(xiàn)出來的比較穩(wěn)定的、一貫的道德傾向。有專家提議,加強德治,就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注重培育規(guī)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四德”相輔相依,不可偏廢。德治既是“治國”,也是“治家”?!抖Y記•大學》記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治家”就需要充分重視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的提高,在全社會形成尊老愛幼、家庭和睦的景象。只有“治好家”,在家庭之外,社會之內,提高職業(yè)道德,加強社會公德,才能“治好國”。
重視和加強各級學校的德育工作
“以德治國”方略的實施是一項巨大的系統(tǒng)工程,實施“以德治教”、加強高校道德建設,是這一系統(tǒng)工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德治教”是實施“以德治國”方略的基礎,是提高公民道德素質的基礎?!豆竦赖陆ㄔO實施綱要》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教育是基礎。”學校道德建設是提高全社會公民道德素質的基礎工程,對實施“以德治國”方略有直接影響,關系到社會的發(fā)展、民族和國家的未來。有專家提出,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多元化,不可避免地對人們尤其是青少年產生影響,使他們的思想道德心理出現(xiàn)了多元化、復雜化的趨勢;市場經濟的趨利性,利益的多樣化,既促使生產力的發(fā)展,也帶來了消極負面的東西,從而加大了道德建設的難度;我國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西方媒體的進入、中外合作辦學等等易使西方各種政治、文化思潮的影響加大,實施“以德治教”,加強高校思想道德建設的任務更加艱巨。學校作為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主陣地,同時是道德教育的主戰(zhàn)場。“以德治國”需要以“德”為“治”,通過“育”來“治”。有專家提議,學校應狠抓學生的德育工作,加強學生對道德修養(yǎng)重要性的認識,明辨是非觀,提高自律能力。同時,也應加強教師自身的師德修養(yǎng),塑造高尚的道德人格。
【執(zhí)筆:張盈盈 制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