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些媒體將反腐報道娛樂化,“腥星性”味足,迎合了某些人“窺視癖”心理,暴露出個別媒體職業(yè)倫理的喪失。為此,需要媒體瞄準“意義”靶心,做“度”的把握。一要有擔當,二要勤修習,三要存敬畏,四要善作為。
【關鍵詞】反腐 報道 娛樂化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嚴厲舉措,反腐高壓之下“大老虎”、“小蒼蠅”紛紛落馬,反腐報道也成為新的看點。這些報道將政壇上違法違紀、損害公益的行為公之于眾,有益于凈化政治環(huán)境,推動廉政建設。但是,貪腐曝光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一些人物行為表現,甚至細節(jié)詳情,這就需要報道做分寸上的把握。什么東西適宜公開傳播?應該如何呈現?報道邊界在哪兒、有無禁忌?這都成為檢驗媒體能力的重要指標。就現實來看,一些媒體的答卷不能令人滿意,常見的一個問題是將反腐報道娛樂化,“腥星性”味足,嚴肅報道硬是做成了地道的八卦新聞。
八卦式反腐報道在傳統(tǒng)媒體和新媒體上屢見不鮮,分而觀之可曰幾類:第一類聚焦香艷韻事,專以官員“桃色”為噱頭,如《某市委副書記用MBA管理情婦》;第二類是隱私大起底,重點揭秘低俗生活,如以色相謀權、迷信風水;第三類借題發(fā)揮、穿鑿附會,將事實與傳聞、猜疑和道聽途說雜糅起來,編撰“情景劇”,如《某某案法外情 權力是最好的春藥》;第四類無限放大話題,報道浮想聯翩、活色生香,如《官員家屬與紀委簽訂責任書 管好配偶八小時之外》。這些報道角度不同,載體也有差別,但都表現出一些共同特質——一改政治話題的嚴肅與沉重,標題黨、驚悚奇聞、艷照PK大行其道,對人、事、物的實質分析不見蹤影或表述泛泛,有的官話套話一筆帶過,有的拋開人物成長兌變經歷“一棒子拍扁”……所謂的警示作用遠比不上“八卦”的“炫”與“趣”,似乎只有如此表現,方能顯示出反腐的“重要”。
反腐報道娛樂化,其結果絕非自娛娛人、讓人一笑了之那么簡單,其成因與流弊值得檢討與深思。首先,反映出導向的偏離。在戲說中,個別媒體遠離事實及其本質,回避對腐敗問題的深層次追問,違背了輿論監(jiān)督促進真實、公正的本意,一任獵奇、畸形的新聞價值觀瘋漲。
其次,迎合某些人“窺視癖”心理,暴露出媒體職業(yè)倫理的喪失。媒體若津津樂道于此,短期內可能獲得片刻轟動,但久而久之,必將招致公眾的反感,從而大大損害媒體公信力。公眾也容易產生見怪不怪的麻木,甚至將這一“媒介現實”認作“社會現實”,降低對官員整體的社會評價和反腐信心。
再次,是過度商業(yè)化和經濟利益追求的結果。“利”字當前,新聞如果拋卻文化功能淪為單純的娛樂消費品,其蘊含的豐富的精神意義就會消解;而白熱化競爭中過度追求賣點與過分強調技術的極端傾向,也往往使媒體撞開原則底線,使專業(yè)操守遭遇貶值。結果,其人其群素養(yǎng)不修,其文其形必然渙散。
最后,容易誤導輿論。失真和不準確信息刺激了公眾的亢奮情緒,以致于以“報道內容”取代“法律事實”,干擾司法的狀況時有發(fā)生,其慘痛教訓尤需記取。
腐化墮落能否揭露?回答是肯定的,但媒體要瞄準“意義”靶心,做“度”的把握。為此,一要有擔當,二要勤修習,三要存敬畏,四要善作為。這需要媒體把“社會公益”置于心口,無論何時都不能放松導向要求;要提高政治、文化、專業(yè)素養(yǎng),練就圍繞中心工作表達黨和人民意志,抓焦點、尋重點、找難點、破難題的真功夫;要以敬畏的態(tài)度對待社會生活和公共空間,抨擊時弊要探究事實真相,匡扶正義增進社會福祉;要全面提升素養(yǎng)、能力和技巧,踐行職責使命,能夠引導輿論正能量,促進實際問題的解決。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研究員、網絡新媒體研究室主任)
責編/劉瑞一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