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jié)語
質(zhì)而言之,拉康主義政治哲學是一個激進的政治哲學,正是因為它以精神分析學與幽靈學作為否定性的政治存在論(negativepolitical ontology),來對抗冒充“絕對”的大他者所編織的那套永遠旨在自我總體化—永固化的權(quán)力矩陣:作為潛在“精神錯亂者”的每個主體以及各種各樣的“幽靈”,便正是大他者這位現(xiàn)實秩序之主宰者的“喉中之刺”。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當代激進左翼政治哲學研究”與上海市浦江人才項目“‘后結(jié)構(gòu)主義’之后的政治哲學”的成果,項目編號分別為:13CZX059、12PJC036)
注釋
【1】參見吳冠軍:《政治哲學的根本問題》,《開放時代》,2011年第2期。
【2】Slavoj ?i?ek, Event: Philosophyin Transit, London: Penguin, 2014, p. 119.
【3】Martin 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trans. John Macquarrie and Edward Robinson, NewYork: Harper & Row, 1962, Part I, Sec. 40. 這種類似的感受,薩特稱之為“惡心”(nausea),加繆稱之為“荒謬”(absurdity)。
【4】Søren Kierkegaard, TheConcept of Anxiety, trans. Reidar Thomte and Albert B. Anderson,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p. 42.
【5】情緒(mood)是海德格爾一個重要術(shù)語。情緒不同于情感(emotion):情感總是和特殊事物相關(guān),而情緒則與其說指向世界內(nèi)的某特殊事物,毋寧說指向世界本身。某種意義上我們能控制我們的情感(如去除我們所生氣的對象),但我們無法解除情緒。處于某種情緒中,就意味以某種方式看待世界。換言之,人從來不是無情緒的(moodless)。在海德格爾看來,情緒能夠照出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未加意識的事物,照出我們存在于世界之中的狀態(tài)。存在性的分析(analyticsof Existenz),就是關(guān)于情緒的關(guān)系??蓞⒖糓ichael Inwood, Heidegger,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p.40-4。
【6】Heidegger, Being and Time, p. 232.
【7】這種焦灼可以概括為,你可以“是”,也完全可以不“是”。
【8】沒有大他者在場的個體間互動,乃是極度恐怖性的:你不知道該如何和另一個人打交道,不知道哪個行動會突然犯他的忌、遭到他的恐怖報復(fù)……徹底沒有大他者的世界,就是黑格爾所說的“世界的黑夜”。在這樣的世界里,即使人還在,但不再有“人道”??謶?,就根本性地源自于不知-道。人們不會有恐懼,當他們深信“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時(一切都在大他者的規(guī)介下),而當“世界的黑夜”降臨,當身邊突然變得一片漆黑、一切變得陌生,當人們發(fā)現(xiàn)自己無法“合理地”推知什么將會發(fā)生(更遑論進行控制)時,恐懼便會如影附形,侵蝕心頭。沒有大他者的世界里,人們將失去日常生活中的那種令人“踏實”與“安全”的“現(xiàn)實感”:在陌生恐怖的黑暗里,社會共同體里的“現(xiàn)實感”徹底分崩離析,鄰居亦可能就是殺人魔……沒有大他者在場,連搶劫團伙或黑社會這樣的“共同體”,都根本無以維持。
【9】于是,這樣的惡就成了“激進的惡”(radical evil)——一種在現(xiàn)實世界中無法“存在”的、“不合理”的惡。進一步論述請參見吳冠軍:《日?,F(xiàn)實的變態(tài)核心:后“9·11”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批判》,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100頁。
【10】關(guān)于“欺實馬”,請參見“百度知道”條目“欺實馬是什么物種?”,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6924200.html,2014年12月2日訪問。
【11】在海德格爾看來,人和動物以及其它實體的區(qū)別就在于:人能做到“世界構(gòu)建”(world-forming),使自己存在于一個“世界”中;而動物則“世界貧瘠”(world-impoverished),缺乏對“世界”的意識;其它實體(如石頭)則是徹底“無世界的”(worldless)。
【12】根據(jù)在印度發(fā)現(xiàn)的一對狼孩(被認為較佳的野生兒童個案)的相關(guān)記錄,接受她們的孤兒院努力使其融入人類社會,但根據(jù)當時在孤兒院工作的傳教士辛格后來出版的日記,這項“人—化”工作并不成功(如,經(jīng)過七年教育才勉強學會四十幾個單詞)。這個記錄如果可靠的話,就意味著人接受并適應(yīng)大他者的規(guī)介,可能有一個關(guān)鍵期(在嬰幼時期),錯過了這個時期,要再加以“人—化”就會相當困難。
【13】Dominique Heqc,"Foreclosure", in Huguette Glowinski, Zita M. Marks and Sara Murphy(eds.), A Compendium of Lacanian Terms, London; New York:Free Association Books, 2001, p. 71.
【14】拉康對真實(the Real)的定義是“那絕對地拒絕符號化的東西”。這樣一來,實際上便確如芬克所言,有“兩個不同的真實秩序:(1)一個在文字之前的真實,即,一個前符號性的真實,它在最終的分析中,是我們自己的假設(shè)(R1);和(2)一個在文字之后的真實,因符號秩序中諸要素之間關(guān)系而產(chǎn)生的諸種絕境和不可能性,型構(gòu)了此一真實之特質(zhì),換言之,它是由符號之域所生成的(R2)。”(Lacan, Freud'sPapers on Technique, trans. John Forrester,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1988, p.66; Bruce Fink, The Lacanian Subject,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5, p. 27.)此處所說的“精神錯亂的主體”,就屬于前語言的真實之域。而這個真實(R1),在本質(zhì)上是精神分析師的假設(shè),因為精神分析師自己生活在語言中,所以只能設(shè)定而不能直接觸及這個前語言的真實。在精神分析上,真實只能通過癥狀來表現(xiàn)自身。
【15】拉克勞和穆芙在政治哲學的層面上也有一個相似的說法:“社會并不存在”。
【16】Jacques Lacan, The Ego in Freud's Theory and in the Technique of Psychoanalysis,trans. Sylvana Tomaselli,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pp. 313,97.
【17】拉康和拉克勞都強調(diào)整體意義上的“社會”是不可能的,但他們強調(diào)的角度,仍有細微的不同:拉康主要強調(diào)來自符號秩序外面的刺入(真實的刺入),拉克勞則主要強調(diào)符號秩序內(nèi)部的對抗性斗爭(爭奪霸權(quán)的斗爭)。換言之,阻礙一個社會抵達整體的肇因,拉康認為在外部(前語言的真實),而拉克勞認為在內(nèi)部(各特殊位置、特殊訴求之間永遠無法消除的不兼容性)。于是,拉克勞強調(diào)“霸權(quán)性的斗爭”——從各特殊的“主體—位置”之間的斗爭中,會冒出來一個冒充性的、暫時性的普遍主體(大他者)。而在拉康這里,大他者盡管有內(nèi)部沖突問題,但其“冒牌性”,卻根本上來自于它和真正的絕對之間的不可縮減的距離(由“符號性的閹割”所導致)。也因此,拉克勞認肯民主政治(認肯一種“激進的民主”),正如他所說,“非完成性和暫時性,屬于民主之特質(zhì)”。而對于拉康而言,民主并非最根本的政治,它更認肯那撕裂既有秩序、開創(chuàng)全新局面的激進革命。這就是拉克勞與齊澤克(拉康的當代傳人)之間那場曠日持久之論爭的根本分歧。See Ernesto Laclau, Emancipation(s),London: Verso, 1996, pp. 15-6, 28, 34-5, 37, 41-4, 52-3, 55, 57-8, 60, 87,92-4, 102-4; Laclau, "Identity and Hegemony", in Judith Butler,Ernesto Laclau, Slavoj ?i?ek, Contingency, Hegemony, Universality: ContemporaryDialogues on the Left, London: Verso, 2000, pp. 46, 55, 58, 66, 68, 84.
【18】根據(jù)施特勞斯的看法,古典政治哲學,就正是由堅持“自己唯一之知就是知道自己一無所知”的蘇格拉底所開創(chuàng)。
【19】??聦懙溃?ldquo;有一種樂觀主義,認為事情會變得好起來。我的樂觀主義卻在于聲稱有如此多的事物都可以被改變,它們是如此脆弱,受環(huán)境而非受必然性的左右,更多地相關(guān)于隨意性而非自明性,相關(guān)于一種復(fù)雜但卻又是暫時的歷史境遇,而不是由不可避免的人類學常數(shù)來決定。”??拢骸杜械膶嵺`》,嚴鋒譯,載包亞明編:《權(quán)力的眼睛——??略L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3頁。
【20】可見,在與大他者的斗爭中,德里達不但主張要引入策略和計謀,并且主張要引入幫手——幽靈(各種死去的與正在降臨的幽靈,如“馬克思的幽靈”……)。
【21】Slavoj ?i?ek, The Metastases ofEnjoyment: Six Essays on Women and Causality, London: Verso, 1994, pp.194, 196. “spirit”既有精神之意,也有幽靈之意。
【22】Leo Strauss,"Natural Right and the Historical Approach," in his An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ed. Hilail Gildin, Detroit: WayneState Univaersity Press, 1989, p. 103.
【23】關(guān)于兩種謀殺,請參見吳冠軍:《愛與死的幽靈學:意識形態(tài)批判六論》,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8年,第32~35頁。
Real Threats of the Big Other
—On the Psychoanalytically Influenced Rad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Wu Guanjun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d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under the continental thought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 has been largely attributed to the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with Slavoj ?i?ek, Ernesto Laclau, and Alain Badiou being its leading figures. Through a detailed analysis of several key Lacanian concepts, including the Big Other, psychotic subjects, and symptoms, this paper aims to disclose the radical political dimension of the Lacanian psychoanalysis, and further compares it with the Platonic-Straussian classical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order to straighten out these two conflicting paths within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explore whether they may be exchanged with each other.
Keywords: the Big Other, psychotic subjects, Lacan, hauntology
【作者簡介】
吳冠軍,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博導、系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上海紐約大學雙聘教授,澳大利亞墨納士大學高級研究員,復(fù)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政治哲學、精神分析、中國古典思想。主要著作有《多元的現(xiàn)代性》《日常現(xiàn)實的變態(tài)核心》《愛與死的幽靈學》《現(xiàn)時代的群學》《巨龍幻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