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同樣是中等才能,能夠自我約束,即可守住家業(yè)不墜,是為守成之君;倘若不能自修,就會出現(xiàn)衰敗的危機,是為陵夷之君。
魏文侯治國理政, 既重視儒家仁政與德治,又重視法家的改革精神,是中國古代治國實踐中最早的“禮法合治”的典范。
戰(zhàn)國改革自三晉始,三晉之中,魏文侯首用李克(一般認為李克即李悝)變法。李克(前455-前395)變法的宗旨是富國強兵,所謂“盡地力之教”就是國家鼓勵墾田、激勵農(nóng)耕。他頒布的《法經(jīng)》,“以為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即要有效保障百姓的生命權和財產(chǎn)權,并曾被商鞅帶到秦國,是商鞅變革的起點。李克的治理思想務實,總體上屬于儒法兼修的雜家范疇。
《史記》和《資治通鑒》都津津樂道李克的一則軼事。有一天,魏文侯向李克請教國相的人選:“先生總是告訴寡人,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魏成與翟璜這兩位大臣,先生看哪一位更合適擔任國相呢?”李克沒有說具體人選,只談了談自己對識人的看法:“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也就是說,要細致地觀察他的行為:“居??此H近誰,富貴看他結(jié)交誰,顯赫看他保薦誰,困頓時看他何事不為,貧窮時看他何利不?。?rdquo;李克認為,憑這五條就足以確定國相人選了。魏文侯大喜,說先生回去吧,我知道選任誰做國相了。李克的這一套識人之術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不乏類似表述,后代也流傳甚廣。其核心思想一是行勝于言,二是人以群分。
李克向魏文侯呈述完剛出門,就碰到了翟璜。翟璜笑瞇瞇地問李克,聽說今天國君就選相一事征求您的意見,結(jié)果是誰啊?李克說,我猜測國君會選擇魏成。翟璜唰地變了臉,憤憤不平地說:我哪一點比不上魏成?
魏成、翟璜兩人之間的差別在哪里呢?魏成把自己的絕大部分俸祿都用來搜羅人才,向國君推薦了卜子夏、段干木、田子方。這三個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儒門高手。卜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在孔子最優(yōu)秀的學生中,他以“文學”見長。卜子夏在魏國講學授業(yè),創(chuàng)立了一個“西河學派”,其中不乏經(jīng)世英才。李克崇尚法治,兼習儒術,大約就受到卜子夏等人的影響。漢武帝之前,儒家思想不曾被統(tǒng)治者真正奉行過。有之,則從魏文侯始。魏文侯師從卜子夏學習經(jīng)藝,向隱居不仕的段干木請教治國之道,聘著名儒商子貢(即孔子愛徒端木賜)的入室弟子田子方為客卿,引起當時諸侯的震動:“文侯由此得譽于諸侯。”司馬遷《史記卷四十四 · 魏世家第十四》記載說,秦人曾欲伐魏,有人就提醒他:“魏君禮敬賢人,仁愛國人,上下和合,未可圖也。”
翟璜也向國君推薦了許多優(yōu)秀干才。比如,西河郡守名將吳起,治理鄴地的能臣西門豹,攻打下中山國的大將樂羊,乃至太子的師傅屈侯鮒等。這些人都是杰出的文臣武將,各有所長。于是,我們就發(fā)現(xiàn),魏文侯治國用了兩種不同類型的人才。卜子夏、段木干、田子方有道德上的優(yōu)勢——儒家自律比較嚴,同時還有戰(zhàn)略上的開闊視野,追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是帝王之師,“坐而論道者也”。而李克、吳起、西門豹在不同崗位上各司其責,是分而任事者也。根據(jù)李克的說法,魏成推薦的人,國君以之為師;翟璜推薦的人,國君以之為臣。翟璜識人的眼界,還是比魏成差一截。翟璜認同了李克的說法,為先前的失態(tài)向李克道歉。
治國理政,需要各種人才。“五常異稟,百行殊軌,能有兼偏,知有短長”(《人物志》)。李克認為國君不僅需要各行各業(yè)的干才,更需要能夠幫助其提升境界和格局的指導者。下面這一則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
有一次,魏文侯的嗣子魏擊(約前432-前370年)路遇田子方,下車伏謁施禮。田子方并沒有還禮。魏擊很不高興,沖著田子方大聲嚷道:“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是富貴者值得高傲呢,還是貧賤者值得高傲呢?田子方平靜地回應道,當然是貧賤者可以,富貴者不能。諸侯傲慢失其國,大夫傲慢失其家(封邑)。失去國家和封邑了,要想重新獲得就沒有那么容易了。貧賤之人,言不聽,計不從,拔腿就走,到哪里去不是貧賤呢!魏擊,即后來的魏武侯,猶如被當頭棒喝,趕緊向田子方謝罪。
田子方教導太子的道理發(fā)人深省。有擔當、有事業(yè)、對未來有期待的領袖人物,應該比他人更自律更克己。司馬光《稽古錄》卷十六《歷年圖序》,相當于《資治通鑒》的一個大綱。其中論及五種不同的人君:創(chuàng)業(yè)之君、守成之君、陵夷(出現(xiàn)危機謂之陵夷)之君、中興之君、亂亡之君。這些人君的差別不全是因為才能有高下,更取決于其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差異。司馬光認為,同樣是中等才能,能夠自我約束,即可守住家業(yè)不墜,是為守成之君;倘若不能自修,就會出現(xiàn)衰敗的危機,是為陵夷之君。領導首先要學會管理自己,說話、處事、為人要比一般人更加嚴格要求自己,唯此才能在更高的平臺上管理更宏大的事業(yè)。
概言之,魏文侯治國理政,既重視儒家仁政與德治,又重視法家的改革精神,是中國古代治國實踐中最早的“禮法合治”的典范。
(作者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教授、博導)